主页 > 中医药健康网 > 健康 >

学名医典范 做苍生大医 中国当代名医——杨光福教授

2023-08-23 16:14

f7f1c8ab96f2a71a97347aa53fc01333

健康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是从源头维护人民健康。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具有独特的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防治观,在健康中国中发挥不可替代作用。中医药起源于民间,立足于基层,无数基层中医人坚守独具匠心的中医情怀、用独特的思维和方法解决了很多疑难病症,用自己高超的医技书写了很多传奇故事。在基层中医这个藏龙卧虎队伍中民间中医【杨光福】,是基层中医的一面旗帜,他以“精”“诚”引领自己的医学道路,执着追求,秉承“仁术慈心,修身济众”的信念守护人民健康。是基层群众的健康“守门人”,健康中国路上的筑梦者——杨光福教授

IMG_258

杨光福教授,于1953年10月26日(旧历)生于河北省肃宁县冯家庄村。自幼天资聪敏,好学喜动,为幼伴之首,受父母之教,识知达理,召人喜爱。八岁始入本村小学读书,十二岁升入本县小宝塔学校一一肃宁县城关实验小学读高小五、六年级。母亲体弱多病,自幼助父持家,十三岁之年,母亲患病住院,陪护身旁,深感病家之痛,医者之冷漠和无奈,铭刻于心,心底种下一颗种子,立志学医,解疾除患于病人。而后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在学校里边读书学习边务农劳动。读书不放松,务农劳动中休息时,带课本学习,并用木棍当笔,大地作纸,习字或计算题目,持之一恒,渐成惯习。

在务农劳动中,自觉选择三位学习榜样,一位是孙爷爷勤奋爱劳,整天不休的干活;一位是杨叔叔心胸广大,大事小事都能容得下;一位是孙叔叔处事园滑,大家都夸会办事。观察偶象,严于律己,修练自我。在学校秩序不规范的条件下,坚持读完初中和高中。1973年回村务农,任生产队长,成绩娇好。1975年被推荐选拔入河北省沧州地区工业学校学习化工机械专业。1977年恢复高考,宿愿实现,顺利考进河北医科大学(原河北新医大学)中医系学习中医临床专业,修业五年毕业,获学士学位。

IMG_259

杨光福教授毕业后受聘河北大学附属医院工作。二级正高职,教授,主任中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保定市第十、十一届政协委员。中国九三学社社员,九三学社保定市委委员暨河北大学医学部主委。河北保定爱博中医医院、保定太安医院、雄安新区安新济世堂医院、保定市清苑区中医院等多家医院名誉院长。先后获河北省“首届名中医”暨 “白求恩式好医生”,保定市“首届名中医”,“十大名中医”暨“十大终身著名名中医”等荣誉称号。

IMG_260

杨光福教授历任河北大学附属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副主任、主任。国家、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中医脑病专科学术带头人。河北大学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脑血管病专业方向研究生导师,河北大学中医学院中医师承指导老师。省、市“中医薪火传承”、师带徒指导老师暨中医健康知识普及宣讲专家,保定市中医进校园宣讲团专家。带教研究生和薪火传承带徒数十人。河北大学《医学教育与研究杂志》特约审稿专家,《基层医院医师在线杂志》特约撰稿专家,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作品传播评审委员会评审专家。河北省老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第五批)。保定市抗禽流感专家组组长,保定市首届中医世家审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健康产业分会副会长,中国医药信息学会易水学派分会常务理事,白求恩精神研究会医学人文分会理事、中国国际报告文学研究会国学传承委员会委员。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心脑、内病外治、亚健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刘完素学术研究、易水派研究分会常务理事、治未病专委会常委。保定市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保定市养生保健协会顾问,保定市沧州商会顾问。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保定市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法人)及脑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及名誉主任委员,保定市健康管理联盟副会长。国家、省、市科技局科技成果评鉴专家,经江西省科技厅推荐为江西省科技奖励评审专家库成员,国家教育部学位中心研究生毕业论文评审专家。河北省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等。

IMG_261

杨光福教授受聘河北大学附属医院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主攻研究脑、心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防治,肿瘤、眩晕症、头痛病、胆系及泌尿系结石症、慢性泄泻、未病(亚健康)及中医内科、妇科疑难疾病的诊断及调治。

杨光福教授首倡“辨经论治、随症配穴”针治脑卒中;“化瘀除湿、通经活络”法治疗缺血性卒中;“平阳除湿、通经活络”法治疗出血性卒中;“个体化分型脱水”治疗脑卒中;“人群危险度分层”防治脑卒中及冠心病。自拟丹红系列配方治疗缺血性卒中;天龙系列配方治疗出血性卒中;通滞系列配方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定晕系列配方治疗眩晕病;调脂系列配方治疗血脂异常;降压系列配方治疗高血压病;消栓通经胶囊治疗脑卒中偏瘫及益智解语胶囊治疗脑卒中失语均有较好疗效。青年、中年、老年中风预防人群危险度分层、调治原则及配方研究;青年、中年、老年冠心病预防人群危险度分层、调治原则及配方研究。

IMG_262

杨光福教授首倡“三元学说”及“三元平衡学说”。主旨观点为三元失衡,百病滋生;三元衰减,百病由生。终极目标为振奋人体机能,祛疾防病,健体延寿,颐养天年。以三元学说为指导调治亚健康及人体衰老的机理探究及系列配方研制等,尤其是以三元学说指导调养与调治男、女更年期综合征,脑神经衰弱症,躯体形式障碍,抑郁症,失眠症,不育不孕症及男、女性功能减低综合征等疗效显著。杨光福教授首倡“调理三元”为辨病辨证调治肿瘤的基本原则。癌症当属正虚邪实、邪盛正衰;基本治则是扶正祛邪,攻补兼施;治实当顾虚,补虚勿忘实。癌症中晚期患者以气血亏虚、阴阳两虚为特征。癌症发病机理与三元(元阴、元阳、元神)平衡失调紊乱衰竭密切相关,在精心研究分析癌瘤证治的古今名方基础上,汲取众家之长,拟定创立癌症辨病辨证调治系列配方,拟癌症抑瘤基本方并随证加减调治。30天为一疗程,停药3~5天继服下一个疗程。或选加癌症参蛭慈菇控癌方均为提取物,冲服或装空心胶囊服用。该方案并适宜术前、术后、放疗后、化疗后患者,获取较好疗效。

杨光福教授勤奋工作,刻苦学习数十载,一天掰开当两天用,一天要做两天的事,一天工作学习十四小时以上。师古不泥古,形成诊疗及调养疾病的独特思维体系。

杨光福教授在正式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个人博客及网站发表文章700余篇,点击量现已超过858余万人次,诊疗答询患者7000余人;著作6部,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获厅、市级科研成果奖6项。

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河北广播电台、保定电视台、肃宁电视台、保定晚报及书刊等多家媒体均有相关报道。

IMG_263

临床名医经验-杂病专集

目 录

第一篇

杨光福教授分期分时段分型治疗脑梗死。

第二篇

杨光福教授分期分时段分型治疗脑出血。

第三篇

杨光福教授辨证分型调治冠心病的经验和思路。

第四篇

杨光福教授调治血脂异常的思路和方法。

第五篇

杨光福教授调治2型糖尿病的经验和思路。

第六篇

杨光福教授调治高血压病的思路及方法。

第七篇

杨光福教授辨治高尿酸血症的思路与方法(1)

第七篇

杨光福教授辨治高尿酸血症的思路与方法(2)

第八篇

杨光福教授辨证调治腹泻的思路和方法。

第九篇

杨光福教授调治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思路和方法。

第十篇

杨光福教授辨证调治紧张性头痛的思路和方法。

第十一篇

杨光福教授辨证论治偏头痛的思路和方法。

第十二篇

杨光福教授调治强迫症的思路和方法(1)。

第十二篇

杨光福教授调治强迫症的思路和方法(2)。

第十三篇

杨光福教授辨证分型调治焦虑症的思路和方法。

第十四篇

杨光福教授辨证论治失眠症的思路和方法。

第十五篇

杨光福教授辨的调治心脏神经症的思路和方法。

第十六篇

杨光福教授调治消化系统(脾胃)亚健康状态的思路。

第十七篇

杨光福教授调治顽固性呃逆的思路和方法。

第十八篇

杨光福教授分型辨治老年缺血性血管性痴呆症的经验与思路

第十九篇

杨光福教授调治乳腺增生症的思路与方法。

第二十篇

杨光福教授辨证分型论治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

第二十一篇

杨光福教授分型分期辨治不孕症的经验和思路。

第二十二篇

杨光福教授调治男性更年期综合征的思路和方法。

第二十三篇

杨光福教授调治尿路结石的思路和方法。

第二十四篇

杨光福教授调治胆石症的思路与方法。

第二十五篇

杨光福教授调治汗证思路和方法。

第二十六 篇

杨光福教授调治缺乳的思路与方法。

第二十七篇

杨光福教授辨证调治郁证之思路。

第二十八篇

不容忽视的脊椎病变

第二十九篇

杨光福教授调治颈椎病的思路和方法

第三十篇

杨光福教授调治胸椎病的思路和方法

第三十一篇

杨光福教授调治腰椎病的思路和方法

临床名医经验-杂病专集

第一篇 脑梗死

杨光福教授分期分时段分型治疗脑梗死

杨伟红整理,杨光福审阅。

杨光福教授是原河北大学附属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主任,二级正高职,主任中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医药师承指导老师,国家及省级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河北省首届名中医暨白求恩式好医生,保定市十大终身著名名中医,临症经验颇丰,现将杨老师调治脑梗死的经验和思路概总之,供同道参阅。

一 概述

脑梗死是指局部脑组织由于血液供应明显减少或停止,无充分的侧支循环或侧支循环未能有效建立而出现脑组织缺血、水肿、坏死的疾病。包括脑血栓形成(又称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脑栓塞和腔隙性脑梗死等,是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的缺血性脑血管病。

二 诊断标准[1]

1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

(1)常于安静状态下发病。(2) 大多数发病时无明显头痛和呕吐。

(3) 发病较缓慢,多逐渐加重或呈阶段性进展,多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也可见于动脉炎、血液病等。

(4) 一般发病后1~2d内意识清楚或轻度障碍。

(5) 有颈内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症状和体征。

(6) 应作CT或MRI检查。

(7) 腰穿脑脊液一般不应含血,可不作。疑有出血性转化者可作。

2 脑栓塞

(1) 多为急骤发病。

(2) 多数无前驱症状。

(3) 一般意识清楚或有短暂性意识障碍。

(4) 有颈内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症状和体征

(5) 栓子的来源可为心源性或非心源性,也可同时伴有其他脏器、皮肤、粘膜等栓塞症状。

(6)应作CT或MRI检查。

(7) 腰穿脑脊液一般不含血,可不作。疑有出血性转化者可作。

3 腔隙性梗死

(1) 发病多由于高血压动脉硬化引起,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

(2) 多无意识障碍。

(3)临床表现都不严重,较常见的为纯感觉性卒中、纯运动性偏瘫、共济失调性偏瘫,构音不全-手笨拙综合症或感觉运动性卒中等。

(4) 头颅CT或MRI检查可明确诊断。

(5) 腰穿脑脊液无红细胞,一般不作。

三 治疗

脑梗死发病后,由于梗死范围或部位及脑损害程度轻重不同,临床症征各异。脑梗死后脑组织损害逐渐达高峰,其后历经稳定、减轻、逐渐恢复的过程。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演变过程即为分期分时段分型辨证治疗的理论依据。因此,必须针对不同临床病理阶段,采用相应最佳辨证治疗是争取最佳预后的关键。但要在脑梗死急性期的超早期溶栓,3~7d内以适量脱水、调控血压、及时治疗并发症、保持良好内脏功能、改善脑营养代谢的治疗是内科重要的基础治疗。

脑梗死急性期中络、中经、中经络患者,梗死范围小或腔隙灶,颅压不高,内科及中医辨证治疗为佳;中腑、中脏、中脏腑患者,梗死范围大,脑水肿及颅压高明显,中线结构移位或脑疝形成者,在内科及中医辨证治疗的基础上,应及时手术治疗。急性期病情稳定,生命体征正常,或恢复期及后遗症期,主要应用中药、针灸及康复等综合治疗。

1 急性期(发病后2周内)

脑梗死急性期病情变化多端,发展迅速,其特征为或中络、中经、中经络,或中腑、中脏、中脏腑,或由中经络逐渐加重转为中脏腑,或由中脏腑逐渐减轻转为中经络。此期两时段治疗及分型辨证施治,对改善脑梗死预后至关重要。

1.1 第1时段治疗(发病后48h内)此时段充分利用现代医学检查方法,尽快明确诊断,抢时间溶栓或急救治疗,及早实施分型辨证治疗,并及早发现和治疗并发症。

1.1.1 溶栓治疗 发病后在3~6 h内符合溶栓条件者,可用尿激酶、tpA等溶栓。

1.1.2 急救治疗

(1)不适宜溶栓、未行或不接受溶栓者,应根据临床情况,可给予抗血小板、降纤等治疗。或选用对血压及血容量影响小、作用缓和的改善脑微循环的药物治疗。如丹参、三七或银杏叶制剂等,钙离子拮抗剂,低分子右旋糖酐等。

(2)适时适量个体化脱水降颅压治疗:选速尿、甘露醇、甘油果糖、人血白蛋白等。以大脑幕上病灶为例,小梗死灶脱水(小梗死灶1.6~3.0cm)32方案3~5d(以甘露醇为例,半量q8h,连用3d,改为q12h,连用2d,停药);中梗死灶脱水(中梗死灶3.0~5.0cm)432方案5~9d(以甘露醇为例,半量q6h,连用4d,改为q8h,连用3d,改为q12h,连用2d,停药);大梗死灶脱水(大梗死灶5.0cm以上)6432方案9~15 d(以甘露醇为例,半量q4h,连用6d,改为q6h,连用4d,改为q8h,连用3d,改为q12h,连用2d,停药)。有脑疝危象脱水无效者,可适时手术减压。腔隙性梗死(腔隙灶1.5cm以下)不必脱水。

(3)改善脑代谢及脑保护剂:疗效可疑,但硫酸镁有效且安全。

(4)患病最初12h或24h内不宜用葡萄糖液,可用生理盐水、林格式液、706代血浆等。

(5)治疗合并症及并发症。(6)主、被动功能锻炼。

(7)加强护理,危重病人作重症监护。

1.1.3 分型辨证施治

(1)中络(证属脑痹血瘀、阻滞于络)

症状:突发偏侧、双侧或交叉性麻木,无运动障碍,无失语及意识障碍,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治则:化瘀除湿,活络。

方用:丹红通络汤 丹参15、红花12、川芎18、秦艽12、木瓜15、丝瓜络30、鸡血藤30,海风藤15,络石藤15,甘草6。按克计量,每日1剂,水煎服。

此型脑梗死灶范围小(小梗死灶1.6~3.0cm或腔隙灶1.5cm以下)仅影响半球及脑干的感觉传导束,为单纯感觉性卒中,并不少见。

(2)中经:(证属脑痹血瘀、阻滞于经)

症状:突发偏侧、双侧或交叉性瘫痪,肢软无力,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失语,无麻木及意识障碍,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治则:化瘀除湿,通经。

方用:丹红通经汤(丹参15、红花12、川芎15、秦艽12、桑枝30、桂枝15、鸡血藤30,伸筋草30,透骨草15,地龙12,甘草6。按克计量,每日1剂,水煎服。

此型脑梗死灶范围小(小梗死灶1.6~3.0cm或腔隙灶1.5cm以下)仅影响半球及脑干的运动传导束。为单纯运动性卒中,不少见。

(3)中经络(证属脑痹血瘀、阻滞经络)

症状:突发偏侧、双侧或交叉性瘫痪、麻木,口眼歪斜,或语言不利,失语,或偏盲,无意识障碍,舌淡红苔白腻,脉弦滑。

治则:化瘀豁痰,通经活络。

方用:丹红通经活络汤 丹参15、红花12、川芎15、瓜蒌15、胆南星6、秦艽12、桑枝30、桂枝15、鸡血藤30、丝瓜络30,伸筋草30,透骨草15,地龙12,络石藤15,首乌藤15,甘草6。按克计量,每日1剂,水煎服。

此型脑梗死灶范围较大(中梗死灶3.0~5.0cm或小梗死灶1.6~3.0cm)影响至半球及脑干的运动和感觉传导束,为感觉运动性卒中,较常见。(4)中腑(证属脑痹血瘀、热郁腑实证)

共有症状:眩晕、头痛、反复呕吐、烦躁不安或喜睡,昏睡,轻度意识障碍,抽搐,大小便闭,舌红苔黄,脉弦滑。

局灶症状:偏侧、双侧或交叉性瘫痪,其它症征被掩盖。

治则:化瘀除湿,泻热通腑。

方用:丹红通腑汤(丹参15、红花12、瓜蒌15、大黄10(后下)、枳实10、炒莱菔子15、川朴10、芒硝2(溶化)。按克计量,每日1剂,水煎胃管注入中药煎剂。静脉滴注安宫牛黄注射液。

此型为脑梗死灶范围较大(中梗死灶3.0~5.0cm或小梗死灶1.6~3.0cm),脑水肿较明显、颅压高。病灶影响至半球及脑干的运动和感觉传导束,且干扰内脏功能,合并脑内脏综合征,轻度昏迷,病情较重,较常见。

(5)中脏(证属脑痹血瘀、脏气衰竭)

共有症状:频繁呕吐、或呕吐咖啡样物,气促,痰多,中度意识障碍,抽搐,二便失禁,舌痿,脉弦弱。

局灶症征:偏瘫或双侧肢体瘫痪,软瘫。其它症征被掩盖。

治则:化瘀除湿,益气复脏。

方用:丹红复脏汤 丹参15、红花12、当归10、黄芪30、人参10、麦冬15、五味子10。按克计量,每日1剂,水煎胃管注入中药煎剂、云南白药、凝血酶等。静脉滴注安宫牛黄注射液。

此型为脑梗死灶范围大(大梗死灶5.0cm以上或中梗死灶3.0~5.0cm),或出血性转化,脑水肿及颅压高明显、中线结构移位或脑疝形成,合并脑内脏综合征,有中度昏迷,病情危重,较少见。在内科抢救及中医辨证施治的前提下,无好转应适时手术减压。

(6)中脏腑(证属脑痹血瘀、脏衰阴竭)

共有症状:频繁呕吐咖啡样物、深度意识障碍,鼻鼾息微,痰多,肢冷汗出,二便失禁, 舌痿,脉细数或脉微欲绝。

局灶症征:双侧肢体萎软瘫痪。其它症征被掩盖。

治则:固脱复脏,回阳救阴。

方用:固脱复脏汤 制附子10、干姜15、黄芪30、人参10、麦冬15、五味子10。按克计量,每日1剂,水煎胃管注入中药煎剂、云南白药、凝血酶等。或静脉滴注参附注射液、生脉注射液。

此型为脑梗死灶范围大(大梗死灶5.0cm以上或中梗死灶3.0~5.0cm),或出血性转化,严重脑水肿及颅压高、中线结构明显移位或脑疝形成,生命征异常,有重度昏迷者,病情极危重,合并脑内脏综合征,脏腑功能衰竭,较少见。在内科抢救及中医辨证施治的前提下,应及时手术减压,或可挽救生命。

1.2 第2时段治疗(发病后3d~14d)

此时段脑水肿及颅压高明显,脱水降颅压是关键性措施(但应适时停止脱水降颅压治疗),改善脑血循环及营养代谢治疗,基本同第1时段治疗方案。生命体征稳定者,尽早实施中药、针灸及康复等综合治疗。及早发现和治疗并发症。

1.2.1“辨经论治、随症配穴”的针刺方法[2],对改善中风肢体功能障碍有重要价值。急性期间病情稳定,生命征正常,有局灶神经征者,应积极针灸治疗。

1.2.2康复治疗

2 恢复期(发病2周~6个月内)

此期为脑梗死后脑水肿及颅压高逐渐消退、坏死组织逐渐吸收,受损脑功能逐渐恢复。此期重点仍为中医辨证、针灸及康复等综合治疗,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改善脑血循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至关重要。尤其对偏瘫、麻木、失语、吞咽障碍者针灸和辨证施治是十分有益的。据病情采用标本兼顾或先标后本。治标宜行瘀化痰,疏通经络。治本宜补益气血,滋养肝肾。并应重视针对病因及预防再梗死的治疗。

2.1 第1时段治疗(发病后15d~30d)

根据临床情况,继给予抗血小板、降纤、脑代谢及脑保护剂等治疗。重点实施中药、针灸及康复等综合治疗,加强功能锻炼。防治并发症。

2.1.1分型辨证施治

(1)中风-失语(瘀阻经脉,闭塞语窍):

症状:舌强,语言不利,失语,或兼见偏侧、双侧或交叉性瘫痪,口眼歪斜,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治则:活血化瘀、解语通窍。

方用:丹红解语汤(丹参15、红花12、川芎15、郁金10、九节菖蒲10、白附子10、远志12、木蝴蝶15、桔梗15、地龙12、天麻10、甘草6。按克计量,每日1剂,水煎服。

(2)中风-软瘫(气虚血瘀,经络不畅):

症状:偏侧、双侧或交叉性软瘫,肢软无力,或兼见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失语,舌淡红苔薄白,脉弦弱。

治则:活血益气、疏通经络。

方用:丹红还五汤 丹参15、红花12、川芎15、赤芍12、当归10、黄芪30、地龙15、桃仁10、鸡血藤30、桂枝15、桑枝30、伸筋草30、透骨草15、甘草6。按克计量,每日1剂,水煎服。

(3)中风-硬瘫(肝肾亏虚,经筋失养):

症状:偏侧、双侧或交叉性硬瘫,肢体僵硬,拘挛变形,或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失语,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硬。

治则:活血柔筋、补益肝肾。

方用:丹红柔筋汤 丹参15、红花12、川芎15、僵蚕15、全虫6、蜈蚣3、地龙15、枸杞15、杜仲10、牛膝10、鸡血藤30、桑枝30、桂枝15、伸筋草30、透骨草15、甘草6。

(4)中风-麻木(痰瘀互结、闭阻于络):

症状:偏侧、双侧或交叉性麻木、舌淡红苔白腻,脉弦滑。

治则:祛痰化瘀、活络。

方用:丹红祛痰活络汤(丹参15、红花12、川芎15、当归10、瓜蒌15、胆南星6、黄芪30、地龙15、鸡血藤30、丝瓜络30、络石藤15、海风藤15、甘草6。按克计量,每日1剂,水煎服。

2.1.2 针灸及康复治疗 重点实施中药、针灸及康复等综合治疗,加强功能锻炼。

2.2 第2时段治疗(发病后30d~180d)

重点实施中药、针灸及康复等综合治疗,加强功能锻炼。应重视针对病因及预防再梗死的治疗。

3 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后)

此期脑梗死中络、中经、中经络者,经过以上两期治疗后基本康复;中腑、中脏、中脏腑者,遗留不同程度偏瘫、麻木、失语,认知等神经精神功能缺损,给予中医药(同恢复期)、针灸及康复等综合治疗,方法适当,持之以恒,大多可改善。此外,应重视针对病因及预防再梗死的治疗。

作者简介

杨伟红(1972一),女,医学硕士,主任医师,副教教,师承杨光福教授,任职河北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从事急诊急救危重病医学教学、临床工作。

学术探讨联系方式: 杨光福一13930242621。

临床名医经验-杂病专集

第二篇 脑出血

杨光福教授分期分时段分型治疗脑出血

仲晓峰整理,杨光福审阅。

IMG_264

杨光福教授是原河北大学附属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主任,二级正高职,主任中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医药师承指导老师,国家及省级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河北省首届名中医暨白求恩式好医生,保定市十大终身著名名中医,从医数十载,采用中西医相结合手法,专治脑血管病,临床经验独特,效果好。现将杨老师调治脑出血的经验和思路概总之,供同道参阅。

一 概述

脑出血(ICH)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以其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为特点。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发病率为60~80/10万人口/年,占全部脑卒10%~20%,其中80%发生在大脑半球,20%发生在脑干和小脑。由于ICH约70%~80%有高血压病史[1],30d病死率高达34%~50%[2],故今日重点介绍高血压性脑出血的诊治经验。脑出血属中医“中风病”范畴,中脏腑型多见。头部CT扫描是首选检查方法。

二 临床表现

脑出血多见于50岁以上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多有高血压病史,病前常有情绪激动,活动中发病多见。临床表现与出血速度、出血量及出血部位有关。多有程度不同的意识障碍,头痛、呕吐等症。不同部位的脑出血,临床特点各不相同,具体如下:

1 基底节区出血

1.1 壳核出血(占全部ICH的60%):表现为病灶对侧的三偏征”,伴眼球向病灶侧凝视,优势半球病变可有失语。1.2丘脑出血(占全部ICH的10%):表现为出血灶对侧“三偏征”。特点是深浅感觉均有障碍,深感觉障碍更明显;有特征性眼征,如上视障碍或凝视鼻尖、眼球偏斜或分离性斜视等。其他症状有运动性震颤、丘脑性失语;也可有精神情感变化,如淡漠、欣快、情绪低落、视听幻觉,记忆障碍,甚至痴呆等。

2 脑干出血(占全部ICH的10%),包括中脑、脑桥及延髓出血。以脑桥出血最为多见。脑桥出血:表现为四肢瘫或交叉瘫,双侧病理征阳性;大量出血表现为昏迷,针尖样瞳孔,中枢性高热,中枢性呼吸衰竭,去大脑强直等症。

3 小脑出血(占全部ICH的10%):一般无意识障碍,表现为头痛、呕吐、眩晕和共济障碍等。无肢体瘫痪,病理征阴性。病情严重时可压迫脑干,脑室系统,出现昏迷,中枢性呼吸衰竭,甚至发生枕骨大孔疝而死亡。

4 脑叶出血(占全部ICH的10%)抽搐常见,昏迷少见,症状依出血部位不同而不同。

三 治疗

ICH发病后,由于出血量或出血部位及脑损害程度轻重的不同,临床症状各异。脑损害很快达高峰,其后历经稳定、减轻、逐渐恢复的过程。临床病理和症征的演变即为分期分时段分型辨证施治的理论依据。因此,必须针对不同临床病理阶段,采用相应最佳辨证治疗是争取最佳预后的关键。

3.1 急性期(发病后1或1.5个月内)西医药治疗。

ICH急性期病情变化多端,发展迅速,其特征为或中络、中经、中经络,或中腑、中脏、中脏腑,或由中经络逐渐加重转为中脏腑,或由中脏腑逐渐减轻转为中经络。急性期一般采用绝对卧床,保持大便畅通。应用甘露醇、甘油果糖等脱水降颅压;病情严重,常规脱水仍不能使颅高压下降者,加用白蛋白+呋塞米加强利尿脱水。调控血压,低血压者注意升压、血压过高者,注意降压处理;适量补液,维持水盐平衡,预防及控制低钠低钾血症发生;积极控制肺部感染、防止发生误吸;积极控制并发症(糖尿病及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病程较长者,注意加强胃肠功能保护及静脉营养支持。有条件医院采用亚低温脑保护治疗等。在脑出血急性期1~2周及时治疗并发症、保持良好内脏功能等治疗是内科重要的基础治疗。ICH的分期分时段分型内科抢救及辨证施治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3.1.1 第1时段(发病后0~6h内)。

此时段充分利用现代医学检查方法,尽快明确诊断,有手术指征者手术治疗,无手术指征者抢时间紧急救治,脱水、调控血压、亚低温治疗等对防止血肿扩大,改善预后意义重大。

3.1.2 第2时段(发病后6~72h内)。

此时段脑水肿主要是ICH血肿回缩后血浆蛋白被挤入潜在的白质中产生的,发病后6h即出现脑水肿,24 h~5 d达高峰,完全消失则需时4~6周。ICH48h后出现病情恶化主要由脑水肿所致[5]。此时段治疗主要是抗脑水肿降颅压,调控血压,尽早发现和防治并发症。生命体征稳定者,尽早实施分型辨证之中药治疗。

3.1.3 第3时段(发病后4~14d内)。

此时段主要是脑水肿、血肿周围半暗带、脑损害及脑内脏综合征等,正处于病情危重时段,治疗关键是延续第2时段的治疗,并应重视实施中药治疗,生命征正常者,加用针刺“辨经论治,随证配穴”[6]及康复等综合治疗。

ICH中络、中经、中经络者,一般壳核出血量<15ml,丘脑出血量<10ml,脑桥出血量<5ml,小脑出血量<10ml,脑叶出血量<30ml。有颅压高症状但无意识障碍者,内科及中医辨证治疗为佳;中腑、中脏、中脏腑者,脑出血量大,脑水肿,颅压高明显,或有脑疝形成,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在内科抢救及中医辨证治疗的基础上,应适时手术治疗。

(1)中络(证属风阳上扰、瘀痹于络)症状:突发偏侧、双侧或交叉性麻木,平素头痛头晕、耳鸣目眩、舌偏红苔黄、脉弦,血压升高。治则:平阳渗湿、活络。方用:天龙活络汤:天麻12、地龙15、钩藤15、秦艽12、茯苓15、丝瓜络30、海风藤15、桑枝15、桂枝10、甘草6。按克计量,每日1剂,水煎服。此型为小量出血仅影响半球及脑干的感觉传导束,类似单纯感觉性卒中表现,较少见。

(2)中经(证属风阳上扰、瘀痹于经)症状:突发偏侧、双侧或交叉性瘫痪,肢软无力,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平素头痛头晕、耳鸣目眩、舌偏红苔黄、脉弦,血压升高。治则:平阳渗湿、通经。方用:天龙通经汤:天麻12、地龙15、钩藤15、秦艽12、泽泻15、鸡血藤30、桑枝30、桂枝15、伸筋草30、透骨草12甘草6。按克计量,每日1剂,水煎服。此型为小量出血仅影响半球及脑干的运动传导束,类似单纯运动性卒中表现,较少见。

(3)中经络(证属风阳上扰、瘀痹经络)共有症状:突发头痛头晕、呕吐,脉弦,血压升高等。局灶症征:突发偏侧、双侧或交叉性瘫痪、麻木,口眼歪斜,或语言不利,或偏盲。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血压升高。治则:平阳渗湿、通经活络。方用:天龙通经活络汤:天麻12、地龙15、钩藤12、秦艽12、泽泻15、茯苓15、鸡血藤30、桑枝30、丝瓜络30、桂枝15、伸筋草30、透骨草15、全蝎3、蜈蚣3、甘草6。按克计量,每日1剂,水煎服。此型为出血量较大影响至半球及脑干的运动和感觉传导束,类似感觉运动性卒中表现,较常见。

(4)中腑(证属风阳上扰、痰热腑实)共有症状:突发头痛、反复呕吐、烦躁不安或喜睡,昏睡,时时抽搐,大小便闭,舌红苔黄脉弦滑。血压升高。局灶症征:突发偏侧、双侧或交叉性瘫痪。浅度昏迷,其它症征被掩盖。治则:平阳渗湿、通腑。方用:天龙通腑汤:天麻12、地龙15、生大黄10、枳实10、瓜蒌15、焦槟榔10、芒硝2、草决明10、肉苁蓉10、郁李仁10、甘草6。按克计量,每日1剂,水煎服。口服或胃管注入中药煎剂。静脉滴注安宫牛黄注射液。此型为出血量较大影响半球及脑干的运动和感觉传导束,有脑水肿、颅压高,轻度昏迷,病情较危重,较多见。在内科及中医辨证施治的基础上,应适时手术治疗。

(5)中脏(证属阳亢阴亏、脏气衰退)共有症状:突然昏仆,不醒人事,呕吐咖啡样物,二便失禁,舌痿等。局灶症征:突发双侧肢体瘫痪,软瘫。中度昏迷,其它症征被掩盖。治则:平阳益阴、复脏。方用:天龙复脏汤:天麻12、地龙15、人参15、麦冬15、五味子10。按克计量,每日1剂,水煎服。胃管注入中药煎剂、苏合香丸、云南白药、凝血酶等。静脉滴注生脉注射液、参附注射液等。此型为出血量大,或破入脑室或脑室出血,脑水肿及颅压高明显或脑疝形成,合并脑内脏综合征者,中度昏迷,病情危重,较多见。在内科抢救及中医辨证治疗的前提下,应及时作脑血肿清除术或脑室引流术。

(6)中脏腑(证属脏衰阴竭)共有症状:突然昏仆,不醒人事,口鼻溢吐咖啡样物,鼻鼾息微,肢冷汗出,二便失禁,舌痿,脉细数或脉微欲绝。局灶症征:双侧肢体萎软瘫痪。深度昏迷,其它症征被掩盖。治则:固脱复脏。方用:固脱复脏汤:制附子10、干姜12、人参15、麦冬12、五味子10。按克计量,每日1剂,水煎服。胃管注入中药煎剂、云南白药、凝血酶等。或静脉滴注参附注射液,生脉注射液等。此型为脑实质出血量大或破入脑室或脑室出血,严重脑水肿及颅压高或脑疝形成,合并生命征异常,脏腑功能衰竭,深度昏迷,病情极危重,较多见。在内科抢救及中医辨证治疗的前提下,应尽早手术,或可挽救生命。

3.1.4 第4时段(发病后15~45d内)。

此时段主要是脑水肿、血肿周围半暗带逐渐消退、脑损害逐渐恢复,正处于病情平稳且逐渐好转时段,治疗关键是继用针对血肿周围半暗带的治疗,活血化瘀,改善脑微循环,改善脑代谢及脑保护剂等,并应重视实施中药、针灸及康复等综合治疗。

4 恢复期(发病后46d~6个月内)。

ICH急性期过后,血肿吸收,脑水肿及颅压高消退,受损脑功能仍在逐渐恢复。此期应重点突出中医辨证、针灸及康复等综合治疗,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改善脑血循环,对促进神经功能恢复至关重要。尤其对偏瘫、麻木、失语者针灸和中医辨证施治是十分有益的。据病情采用标本兼顾或先标后本。治标宜行瘀化痰,疏通经络;肝阳偏亢者,宜平肝潜阳。治本宜补益气血,滋养肝肾。并应重视针对病因及预防再出血的治疗。分型辨证施治如下:

4.1 ICH-失语(瘀阻经脉、闭塞语窍):症状:语言不利,失语,舌强,或兼见偏侧、双侧或交叉性瘫痪,口眼歪斜,伴见头痛头晕、耳鸣目眩、舌偏红苔黄、脉弦。

治则:平阳化瘀、开语窍。方用:天龙解语汤:天麻12、地龙15、九节菖蒲10、郁金10、远志12、桔梗15、木蝴蝶10、茯神12、姜半夏10、天竺黄10、甘草6。按克计量,每日1剂,水煎服。

4.2 ICH-软瘫(气虚瘀痹、经脉失畅):症状:偏侧、双侧或交叉性软瘫,肢软无力。或兼见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伴见头痛头晕、耳鸣目眩,脉弦弱。治则:平阳益气化瘀、通经脉。方用:天龙还五汤:天麻12、地龙15、赤芍12、鸡血藤30、丹参15、桃仁10、川芎10、桑枝30、桂枝12、制黄芪15、伸筋草15、透骨草10、甘草6。按克计量,每日1剂,水煎服。

4.3 ICH-硬瘫(瘀痹经脉、肝肾亏虚):症状:偏侧、双侧或交叉性硬瘫,肢体僵硬,拘挛变形,或兼见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伴见头痛头晕、耳鸣目眩、脉弦硬。治则:平阳通经柔筋、滋补肝肾。方用:天龙柔筋汤:天麻12、地龙15、鸡血藤30、桑枝30、僵蚕12、木瓜15、杭白芍30、蜈蚣3、伸筋草15、透骨草10、厚朴10、甘草6。按克计量,每日1剂,水煎服。

4.4 ICH-麻木(风阳上扰、瘀痹于络):症状:偏侧、双侧或交叉性麻木,伴见头痛头晕、耳鸣目眩、舌偏红苔黄、脉弦。治则:平肝化瘀、活络。方用:天龙活络汤(同前)。

5 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后)。

ICH中络、中经、中经络者,经过以上两期治疗后基本康复;中脏、中腑、中脏腑者,遗留不同程度的偏瘫、麻木、失语等神经功能缺损,此期仍然要重视辨证施治同恢复期、针灸、康复、调控血压等综合治疗,对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仍是至关重要的。方法适当,持之以恒,大多可改善。此外,应重视针对病因及预防再出血的治疗。

作者简介

仲晓峰(1973-),女,师承杨光福教授。现任保定太安中西医结合医院(法人)院长,主要从事医院管理及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

学术探讨联系方式: 杨光福一13930242621。

临床名医经验-杂病专集

第三篇 冠心病

杨光福教授辨证分型调治冠心病的经验和思路

李继业整理,杨光福审阅。

IMG_265

杨光福教授是原河北大学附属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主任,二级正高职,主任中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医药师承指导老师,国家及省级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河北省首届名中医暨白求恩式好医生,保定市十大终身著名名中医,临症经验颇丰,现将杨老师调治冠心病的经验和思路概总之,供同道参阅。

一 概述

冠心病又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引起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出现胸痛、胸闷等不适表现。多发于40岁以上成人,男性发病早于女性,近年来呈年轻化趋势。根据2013年人口普查统计患病率城乡合计为10.2‰。60岁以上人群缺血性心脏病患病率为27.8‰。

冠心病分2类①慢性冠脉疾病(CAD)也称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CIS),包括稳定型心绞痛、缺血性心肌病和隐匿性冠心病等;②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也有学者将冠心病猝死包括在内。

二 病因

冠心病危险因素有年龄、遗传因素、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超重、肥胖、吸烟等因素。

1 基本病因

冠心病是由冠状动脉壁上的斑块积聚所致。斑块由胆固醇和动脉中的其他物质沉积物组成。斑块积聚导致动脉管腔不断变窄,而这可能部分或完全阻塞血流。这个过程叫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聚过多,动脉管腔变窄会使血液难以通过。当心肌无法获得足够的血液时,就可能会导致胸痛或不适,称为心绞痛。心脏无法正常的泵血,导致心力衰竭;或导致心律失常。

2 传统诱发因素

冠心病包括年龄、性别、遗传因素、吸烟、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超重、肥胖、缺乏体力活动、精神压力大、不健康饮食和大量饮酒等。

3 “新”的诱发因素

冠心病包括睡眠呼吸暂停、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高甘油三酯血症、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子痫前期、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都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此外,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饱食、寒冷、吸烟、心动过速、休克等也可诱发冠心病症状发作或加重。

三 临床症状

1 典型症状

1.1 胸痛(心绞痛)

短暂的冠脉狭窄阻塞引起心绞痛,患者感到胸部有压迫感或紧绷,就好像被人踩着胸口一样,通常发生在胸部的中间或左侧。

心绞痛通常由劳累或情绪激动引发。通常在停止活动或平静休息几分钟后疼痛会消失。特别是女性,疼痛可能是短暂的或尖锐的,可“放射”到颈部、手臂或背部。

1.2 胸部压迫感

冠脉被完全堵塞时会引起心肌梗死。典型症状包括胸部压迫感和肩膀或手臂疼痛,有时伴有呼吸短促和大汗。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出现心脏病发作的不典型症状,如颈部或下颌疼痛。有时心脏病发作时,患者没有任何明显的体征或症状。

1.3 呼吸短促

如果心脏无法泵出足够的血液来满足身体需求,在用力时则可能出现呼吸短促,并感到极度疲劳。

2 伴随症状

2.1 牙疼:与一般的牙疼相比,因冠心病导致的牙疼,往往是牙床的一侧或两侧疼痛,以左侧居多,常常难以确定具体是哪颗牙,牙龈、脸颊不红肿。

2.2 突然出现冷汗、头晕、恶心或消化不良的感觉。

2.3 活动时颈部疼痛,呼吸短促加剧。

2.4 慢性冠脉疾病也可引起心绞痛、焦虑或紧张、疲劳、颈部疼痛等症状,还会引起睡眠障碍、虚弱等症状。

2.5 当出现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衰、卒中、心脏骤停等并发症时,可能出现心悸、心慌、劳累后气喘、头晕、昏厥等症状。

2.6 多项研究证实,耳垂斜线皱纹与冠心病的发生及严重度相关。

四 辨证论治

1 辨证要点

冠心病属本虚标实证。首先辨别标实有血瘀、痰浊、寒凝、气滞;本虚有气虚、阴虚、心肾阳虚和心阳暴脱。

冠心病治疗原则是先治其标,后治其本,必要时可标本同治。标实证以血瘀为主,故活血化瘀为本病的基本治法。本虚证以气虚为主,气虚可发展到阳虚,甚至到阳虚欲脱,故补气是治本的关键。杨光福教授数十年潜心研究冠心病,尊前贤之圣训,结合自我经验,拟定冠脉基本方(丹参,红花,郁金,生山楂,银杏叶,姜半夏,胆南星,醋香附,红景天,当归,制黄芪。按克计量,每日1剂,水煎服。30天为一疗程,停药3~5天,继服下一个疗程,可长期服用)加减辨证论治,并加服冠脉活络胶囊(西洋参,水蛭,三七,姜半夏,土鳖虫,红曲,天竺黄,安息香,皂角等)。使用方法 上药按克计量,共研极细未装空心胶囊备用。每日3次,每次4~6粒,饭前服。获取较好疗效。

2 辨证分型施治

2.1 冠心病标实证

2.1.1 心脉瘀阻证

主症 左侧胸痛,或引肩臂,夜间疼甚。伴有胸闷,心悸。舌苔薄白,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沉涩或结代。

治则 活血化瘀,宽胸通脉。

药用 冠脉1号方

药物组成 基本方加瓜蒌15,薤白10,桂枝12,片姜黄10,枳壳15。每日1剂,水煎服。并加服冠脉活络胶囊。

随症加减:胸痛重者加元胡12,制乳香10;失眠者加远志12,酸枣仁15;畏寒肢冷者加炮附子10,干姜10;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6(后下),草决明15,生首乌15,肉苁蓉12。

2.1.2 痰瘀阻脉证

主症 胸痛窒闷。伴气短喘促,动则加重,倦怠肢重,脘痞口粘,舌苔厚腻,脉滑。

治则 活血化瘀,化痰通痹。药用:冠脉2号方

药物组成 基本方加全瓜蒌15,厚朴10,枳实12,茯神15,甘草6。每日1剂,水煎服)。并加服冠脉活络胶囊。随症加减:痰黄者加浙贝毋10,黄芩12;肢体水肿者加车前子15,泽泻15,白茅根30,大腹皮15;胸痛剧烈,胸痛彻背者加制乳香12,元胡12,五灵脂15,蒲黄10。

2.1.3 寒凝心脉证

主症 胸痛彻背,受寒加重。伴畏寒肢冷,出冷汗,舌苔薄白,舌质淡,脉沉细或弦紧。

治则 活血化瘀,通阳散寒。

药用:冠脉3号方

药物组成 基本方合加全瓜蒌15,薤白,桂枝12,细辛6,当归12,炙甘草6,干姜12,肉桂10。每日1剂,水煎服。并加服冠脉活络胶囊。

随症加减:胸痛剧烈者加预知子10,吴茱萸10;肢体湿冷者含化冠心苏合丸,速效救心丸。

2.1.4 气滞心脉证

主症 胸部闷痛,遇情志郁闷而发。伴有脘胀嗳气,舌苔薄白,脉弦细。

治则 活血化瘀,解郁止痛。药用:冠脉4号方

药物组成 基本方加柴胡10,香橼15,枳实12,白芍15,甘松30,川芎15,旋覆花12,生甘草6。每日1剂,水煎服。并加服冠脉活络胶囊。

随症加减:胸闷痛剧烈者重用活血祛瘀药物,加当归12,桃仁10,制乳香12,元胡12;烦燥易怒者加山栀子15,淡豆豉20,黄连10,莲子芯12。

2.2 冠心病本虚标实证

2.2.1 气虚血瘀证

主症 胸闷隐痛,动则加重。伴气短而喘,乏力汗出。舌苔薄白,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质紫暗,脉细数。

治则 活血化瘀,补养心气。

药用 冠脉5号方

药物组成 基本方加黄精15,茯苓15,白术30,党参15,甘草6。每日1剂,水煎服。并加服冠脉活络胶囊。

随症加减:胸痛剧烈者加制乳香12,元胡12;肢寒畏冷者加炮附子10、干姜12,桂枝15、薤白10;痰浊重者加全瓜蒌15,姜半夏10,橘红 15。

2.2.2 阴虚血瘀证

主症 胸部疼痛,夜间加重。伴五心烦热,盗汗,舌苔少,舌质紫暗,脉细数。

治则 活血化瘀,滋阴宁心。

药用 冠脉6号方

药物组成 基本方加知母10,黄柏12,生地10,山茱萸12,山栀子15,淡豆豉20,酸枣仁15,五味子6,浮小麦30。每日1剂,水煎服。并加服冠脉活络胶囊。

随症加减:失眠者加合欢花15,远志12;心悸动不安,脉结代者加炙甘草30,甘松15,苦参15;盗汗者加糯稻根30,瘪桃干15,麻黄根10。

2.2.3 阳虚血瘀证

主症 胸闷胸痛,遇寒加重。伴畏寒肢冷,舌苔薄白,舌质淡,脉沉细或沉微欲绝。

治则 补肾强心,温阳和血。

药用 冠脉7号方

药物组成 基本方加制附子10,干姜12,肉桂6,山萸肉12,怀山药15,熟地黄10,茯苓15,丹皮12,泽泻12。每日1剂,水煎服。并加服冠脉活络胶囊。

随症加减:畏寒重者加川椒10、高良姜10、细辛6;喘促水肿者加猪苓12,大腹皮15,车前子15。

3 此辨证论治方法适宜冠心病有症状,或心肌梗死后二级预防调治。

4 临症常见无症状型冠心病,即无不适表现,但检查发现异常,尤其是冠脉CT血管成像异常者,必须加以调治,以防逐渐加重发展致心肌梗死。坚持选用通脉活络胶囊长期服药调治。

作者简介

李继业,男,汉族,1977年5月出生,医学硕士,中西医结合主任医师,师承杨光福教授。工作于保定市第一医院,急诊科主任。目前担任保定市急诊医师协会委员、河北省急救医学会呼吸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北省医务人员岗位技能竞赛急诊专业个人三等奖。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选。2018年荣获“美丽河北,最美医生”光荣称号。在国家级核心刊物发表医学论文6篇;以副主编、编委出版医学论著4部;先后完成市级科研三项,分获保定市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

学术探讨联系方式: 杨光福一13930242621。

临床名医经验-杂病专集

第四篇 血脂异常

杨光福教授以治未病理论调治血脂异常

任雪梅整理,杨光福指导。

杨光福教授是原河北大学附属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主任,二级正高职,主任中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医药师承指导老师,国家及省级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河北省首届名中医暨白求恩式好医生,保定市十大终身著名名中医,临症经验颇丰,现将杨老师调治血脂异常的经验和思路概总之,供同道参阅。

IMG_266

一 概述

血脂异常又称为高脂血症、高脂蛋白血症,是指血浆中胆固醇和/或甘油三酯水平高于正常参考值。包括血清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甘油三酯(TG)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目前建议采用脂质异常血症或脂质代谢紊乱。

二 血脂异常的分层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近10年来随着人们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总体人群的胆固醇水平有所升高,所以即将发表的《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将血脂分层切点也相应上调。

TC<200 mg/dl为合适范围,TC200~239 mg/dl之间为边缘升高,TC≥240 mg/dl为升高。

LDL-C<130 mg/dl为合适范围,LDL-C130~159 mg/dl之间为边缘升高,LDL-C≥160 mg/dl为升高。 TG 150 mg/dl以下为合适范围,TG 150~199 mg/dl之间为边缘升高,TG ≥200 mg/dl为升高。

如果首次检测发现血脂异常需复查禁食12~14小时后的血脂水平。在判断是否存在血脂异常或决定防治措施之前,至少应有二次空腹血标本检查的记录。

三 辨证分型论治

“治未病”理论指导调治血脂异常具有重要意义。有效调治可以显著降低血脂异常及并发症的发病已成共识。

血脂异常的发生发展及血管疾患的发生,是由未病(亚健康)到已病(疾病),由量变到质变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形成了在情志不舒、饮食不节、劳逸失度的基础上损伤肝脾,肝郁气滞→肝脾不调→脾虚湿困→湿浊壅盛→湿热蕴结→痰盛血滞→痰阻血瘀的疾患演变过程,辨证分型论治既符合本病发生发展规律又符合危险分层的特征。根据血脂异常的基本病机为肝气郁滞,气虚失化,痰湿凝聚的特点。 吾师以现代医学理论,中医药研究成果及各家学术观点,结合自我经验,拟定调脂基本方(制黄精、灵芝、生山楂、荷叶、决明子、红曲)。随症加减系列组方调治血脂异常,取得较好疗效。

1 肝郁气滞证

症状:血脂升高(符合低危特征)兼见情志抑郁,胸闷易怒,善太息,胸胁或乳房走窜胀痛,或月经不调,少腹疼痛,或咽如物梗,吐之不出,吞之不下。舌质淡红,苔簿白,脉弦滑。

治则:调脂、舒肝理气。

方药:调脂舒肝方 基本方加柴胡10、香附12、枳壳15、川芎12、制黄精30、当归10、赤芍10、甘草6。

2 肝脾不调证

症状:血脂升高(符合低危特征)兼见情志抑郁,胸闷易怒,善太息,胸胁窜胀痛,喜食少动,体胖腹大,肢体困重,舌胖有齿纹,苔白腻,脉滑。

治则:调脂、舒肝健脾。

方药:调脂逍遥方 基本方加柴胡10、当归12、白芍12、白术30、茯苓15、薏苡仁30、姜半夏10、陈皮12、甘草6。

3 脾虚湿困证

症状:血脂升高(符合中危特征)兼见脘腹胀闷,食后加重,时有腹泻,体胖腹大,肢体困重,舌胖有齿纹,苔白腻,脉沉滑弱。

治则:调脂、健脾化湿。

方药:调脂健脾方(基本方加红参6、苍术12、白术30、茯苓15、薏苡仁30、半夏10、陈皮15、桔梗12、甘草6。

4 湿浊壅盛证

症状:血脂升高(符合中危特征)兼见眩晕,头重痛闷,心悸胸闷,不思饮食,体肥肢困,舌苔白腻,脉滑。

治则:调脂、除湿和中。

方药:调脂和中方 基本方加苍术12、半夏10、陈皮15、炒莱菔子12、炒神曲15、炒麦芽15、炒谷芽15、鸡内金10、焦槟榔10、泽泻15、茯苓15、瓜蒌15、甘草6。

5 湿热蕴结证

症状:血脂升高(符合高危特征)兼见胁肋胀痛,口气臭秽,呕恶腹胀,大便不调,体胖腹大,或阴囊湿疹,或带下黄臭,外阴瘙痒,舌苔黄腻,脉弦数。

治则:调脂、清利湿热。

方药:调脂泻肝方 基本方加制黄芪15、灵芝12、生山楂30、荷叶30、决明子10、柴胡10、醋香附10、龙胆草10、生栀子12、黄芩10、车前子12、当归10、泽泻15、茯神12、甘草6。

6 痰盛血滞证

症状:血脂升高(符合高危特征)兼见头晕重闷,或眩晕、晕厥、或肢麻无力、心悸胸闷、舌质暗,舌苔白腻,脉滑或弦硬。

治则:调脂、祛痰行血。

方药:调脂行血方 基本方加半夏10、胆南星6、陈皮15、茯苓15、丹参15、川芎12、红花12、甘草6。

7 痰阻血瘀证

症状:血脂升高(符合极高危特征)兼见眩晕、晕厥、体麻乏力,肢体瘫痪,胸痛心悸,舌暗红,苔白,脉滑硬。治则:调脂、消痰逐瘀。

方药:调脂逐瘀方 基本方加胆南星5、半夏10、当归12、川芎15、水蛭5、土鳖虫5、鸡血藤15、丹参15、地龙12、红花12、甘草6。

在个体化辨证基础上结合血脂升高进行临床分型,合理选择某种特异降脂中草药,可显著提高疗效。目前已据现代药理实验研究和临床实践发掘和整理出数十种降血脂中草药。如降低TC为主的中药有首乌、甘草、枸杞、杜仲、银杏叶、葛根、桑寄生、蒲黄、泽泻、刺五加叶、灵芝、当归、川芎、沙棘、荷叶、薤白、大豆、陈皮、半夏、怀牛膝、漏芦等。

降低TG为主的中药有金银花、黄连、黄芩、刺五加叶、柴胡、大黄、冬青子等。

降低TC和TG为主的中药有决明子、蒲黄、灵芝、香菇、冬虫夏草、蜂乳、丹参、茺蔚子、泽泻、三七、姜黄、淫羊藿、绿豆、花粉、大黄、何首乌、山楂、绞股蓝、银杏叶、女贞子、三七、枸杞、桑寄生、葛根、水蛭、茶叶、大蒜、柴胡、茵陈、虎杖、黄精、马齿苋、熊胆、月见草等。

其中具有祛痰泄浊降脂作用的中药首选茵陈、泽泻、石菖蒲、桔梗;具有活血化瘀降脂作用的中药首选桃仁、赤芍、田七、丹参、水蛭;具有补益肝肾清源降脂作用的中药首选党参、白术、枸杞、决明子、制首乌、山萸肉、熟地、桂枝、焦山楂、萆薢、丹参、泽兰、泽泻、黑白丑、决明子、参三七等等。

作者简介:

任雪梅(1972.03-),女,汉族,医学硕士,执业中药师,中西医结合主治医师。师承杨光福教授。任职河北省荣军医院从事临床工作。河北省中医药学会会员,保定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易水学派研究委员会委员,刘完素学术思想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王清任学术思想研究专业委员会会员。

学术探讨联系方式: 杨光福一13930242621。

相关文章推荐
中医药健康网
热门观点 更多>>
新时代国医大师陈海林 为肿瘤患者
浙江工业大学·世锦电动自行车联合
大方天麻和铁皮石斛在“浙”里相
致江苏省高院:感动丹阳十大“三
数字经济助全职妈妈“重返职场”